「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,端視它對待動物的態度!」印度聖雄甘地的這則名言,被眾多政治人物引用,也反映出文明社會、文明國家的一個重要指標,就是民眾的動物保護意識,而觀念的培育、意識的提升,主要靠教育。台灣雖然還沒有把動保教材納入課本中,但相關的講座、活動不少,其中最能吸引學生參加的就是設有獎金的徵文比賽。
以2022年為例,上半年有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」舉辦的「用寵愛記錄生命篇章」校園動物故事競賽,下半年是關懷生命協會主辦的「關懷動物文學獎」,兩項徵文比賽,世界愛犬聯盟都獲邀擔任評審委員。
「用寵愛記錄生命篇章」校園動物故事競賽的參加對象,涵蓋國小(分為中、高年級組)、國中和高中(職),作品的體例很特別,除了短文之外,還需要有一張具代表性的照片,評審結果預計在7月間公布。「關懷動物文學獎」則是以「我的動物故事」為主題,請國小學童書寫動物或大自然,收件截止日期為9月15日。
緊扣校園裡的各種動物,「用寵愛記錄生命篇章」的活動目標很清晰,一是推廣愛護校園動物,強化生命教育;二是創造校園裡關懷動物的話題,激發愛護動物之心。
至於台灣校園裡到底有多少種動物,答案可能令人吃驚,因為除了狗貓之外,空中飛的、水裡遊的,也都是學生的良伴。其中結合生命教育和動保教育的「校園犬」計畫,在台灣已行之多年,雖然未能普及到各校都養有校犬,卻是學生最熟悉的身影,部分老師也會把自家的狗帶到校園,作為鮮活的教材。
細數在徵文作品中出現的校園動物,不僅有兔子、倉鼠、鸚鵡等,竟也包括大冠麻鷺、夜鷺、鴛鴦等不常見的鳥類,加上一些學校刻意營造水族箱或生態池,因此孔雀魚、巴西龜、蝦和海螺,也都是學生互動的對象,最有趣的是雞和鴨也成為校園的一員,學校並把雞蛋煮成茶葉蛋,作為學生的獎勵品和母雞的養老基金。
校園動物或許永遠不會成為考試題,但學生透過親身接觸,將是真實的生命體驗和長久的記憶,自然提升尊重生命、善待動物的意識!